财政部:今年将用好国债资金 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

频道:最新资讯 日期: 浏览:88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2024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发力。从投资看,要扩大有效益投资。今年将用好相关国债资金,继续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适当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等,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从消费看,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2024年将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方向,推动壮大文化、旅游、教育、养老等新的增长点,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意愿和能力。

财政部:2024年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2024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财政收入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将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从财政支出看,将继续保持必要强度,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也将保持一定规模。具体的2024年财政收支预算安排,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来进行细化完善,财政部将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审查批准。

下一步,财政部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财政部:不存在财政支出收缩的情况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表示,关于财政支出安排。去年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了0.58万亿元,增长了5.8%。应该说,去年前5个月财政支出的力度是大的、进度是快的。去年6、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小幅下降,主要是2022年同期存在一次性的大额支出,抬高了基数,使去年6、7月份增幅有所回落,这是在预期之内的,不存在财政支出收缩的情况。从去年全年看,去年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了2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支出规模再创新高,应该说有效发挥了积极财政政策效能,对经济恢复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

至于今年具体的财政支出预算安排,财政部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来细化完善,后续还要按照程序报全国人大批准之后才能对外公布。2024年财政部将持续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的强度。

关于政府债券的发行安排。国债方面,财政部将在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国债余额限额内,拟靠前安排发行,为保障必要的支出强度提供支撑。地方债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规定,2019年以来,财政部就建立健全了提前下达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地方完善预算管理,合理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加快资金拨付。财政部统计了一下,从2019年这项制度建立以来,到2023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分别向各地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是1.39万亿元、2.85万亿元、2.36万亿元、1.79万亿元和2.62万亿元,合计超过11万亿元。2023年12月,财政部依法履行审批程序后,已经向各地提前下达了部分2024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财政部:2023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呈现出五个特点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2023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加上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年财政收入呈现出恢复性增长。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1万亿元,增长6.4%。就地方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6.7%、6.9%、10.7%和12%,全国31个省份财政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

二是财政支出持续加力。2023年年初,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第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3年达到27.46万亿元,增长5.4%。重点领域保障有力,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8.9%,教育支出增长4.5%,科技支出增长7.9%,农林水支出增长6.5%,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7%。

三是减税降费政策继续优化完善。2023年年初及早就明确了延续和优化部分税费政策,下半年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再延续、优化、完善了一批到期税费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的税费负担,精准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资金规模超过2.2万亿元。

四是专项债政策效能进一步发挥。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是3.8万亿元,优先支持成熟度比较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聚焦重点,不“撒胡椒面”,扩大了专项债券的投资领域,2023年专项债投资领域扩大到11个。专项债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也扩展扩大,扩展至15个方面,同时加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有力推动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利当前惠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五是防范风险底线进一步筑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方面,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推动制定了一揽子的化债方案,抓实抓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化解工作,化解存量、遏制增量。另一方面,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转移支付的规模达到10.29万亿元。完善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政策,向“三保”支出压力较大、财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倾斜。同时,引导省级下沉财力,共同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财政部: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2024年要着力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就是将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扩大到全国,实现全覆盖。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非常重要的方面。同时要用好中央财政的衔接资金,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建设。

财政部: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支持地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财税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的支持力度。

财政部: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创业就业。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分类分层社会救助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支出的预算管理和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的底线。

财政部:2023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约为1.57万亿元,办理的留抵退税约为6500亿元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会上表示,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中,新增的减税降费大约是1.57万亿元,办理的留抵退税大约是6500亿元。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批发零售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将近9500亿元,占总规模的42.6%,这是享受税费优惠比例最高的行业。从企业的规模来看,中小微企业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的规模约1.43万亿元,占比是64%,是受益最明显的。

财政部: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鼓励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资产有效供给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司长侯俊明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数据资产全流程管理。规范数据资产的登记、存储、使用、披露、处置等环节,构建起清晰、完整的数据资产管理路径,有序推进数据资产化,更好发挥数据资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是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鼓励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资产有效供给,加大数据资产信息的公开和披露力度,提高数据资产流转透明度。支持在金融、交通、医疗、能源等数据富集行业,探索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模式。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

三是确保数据资产合规安全使用。推动加强对数据资产的监测监督,用好先进技术,严格防范数据资产泄露、损毁、丢失等管理风险。同时,在数据资产评估、交易等环节,设置合理的程序,严防虚增数据资产价值。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着力规范和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更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财政部: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据中国网,2月1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年财政收支情况举行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会上表示,着力支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方面用好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推动解决好基础产品、核心技术、关键软件等方面的难点堵点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先进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的撬动引导作用,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培育产业新赛道。

相关文章

网友留言

我要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